那些我们曾经走错的育儿弯路
你还把指责当作“教育”?
看看,这位妈妈是这样做的:
在我的记忆中,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针对某一项犯错的结果指责过彤彤,也许因为我这个妈妈小时候不是个省油的灯,对于接受家长对错误结果的批评深有体会的原因。
在我童年的记忆中,家长的批评大多是对于我犯错的指责,比如;玩玩具没有及时收拾;总是把家门钥匙弄丢……爸妈大多在每次发生问题的时候,大叫:“怎么这样不注意?”“把玩具收好,怎么每次都不记得收拾玩具?”“钥匙不可以到处乱放!你怎么就是记不住?”
因为对结果的无力挽回,每次批评我都只能被动承受,父母对结果的指责,没有建设性意见的批评,除了让我在犯错的时候产生恐惧感以外,似乎对我改正错误没有什么太大帮助,然后,我在重复犯错中体会到父母的失望,也对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产生怀疑,不自然的认为这些毛病就是自己的一部分。这就是孩子吧,很难对结果进行遇见,经常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犯错误,很关注父母对自己的感受,对自己改正问题的信心更来源于父母,当我用孩子的心灵去理解彤彤的时候,我发现犯错并不可怕,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,总是简单的用对结果的指责代替教育的过程。这样的父母大多会在经历孩子重复的犯错过程中,体会教育的无助感,在难以控制情绪下进入“指责”既是“教育”的恶性 循环。如何才能走出“指责”教育的误区,我在与彤彤的相处中思考着。
一、教会避免错误的方式比拒绝更有作用
也许是遗传吧,彤彤也喜欢玩火,奶奶总是对彤彤说:“小朋友不可以玩火,玩火是很危险的事情。”这让彤彤更加对玩火的事情好奇不已。我知道,家长的拒绝很难挡住孩子的好奇心,在我看来与其拒绝不如陪伴并教会一些正确的方法。
某天,当彤彤又要求玩生日蜡烛的时候,我带着彤彤一起拿这一个蜡台,找到一个宽阔的 地方开始玩。我告诉彤彤,要找到一个周边没有易燃物品的地方,才可以玩火。然后,我们试着点着了纸、线,用水把火熄灭。让彤彤了解什么是易燃物品?什么样的地方点火比较安全?
用什么方式可以熄灭火?我们还一起看了火灾事故的安全教育片,告诉彤彤火如果控制不好是会发生危险的。最后,我告诉彤彤:“妈妈,不反对彤彤玩火,也愿意陪着彤彤一起玩,为了保证咱们家的安全,彤彤如果希望玩火一定要有大人陪同,妈妈保证随叫随到。” 彤彤点头同意了。
二、批评结果不如告知如何去做
想到了彤彤玩我手机的一件事情,就在前几天,彤彤拿着我的手机玩,边玩边在沙发上走来走去,奶奶看见了,对彤彤说:“彤彤,别怕那么高,小心把妈妈手机摔 坏了”彤彤对这句话没有任何反应。果然,奶奶的话音未落,就听见“当”的一声,彤彤站在沙发背上,手机重重的摔在了地上,这下可摔的不轻,我刚刚花买的手机充电电池外壳明显摔出了一个裂缝。
奶奶立刻大叫:“这孩子,和你说了别在沙发上玩的时候拿手机,你看看,把妈妈手机摔坏了吧!”当我走过去,捡起自己的 手机,看见手机摔坏了,要责备彤彤的话马上就要顺口而出的时候,抬头的哪个个瞬间,我看见彤彤惊恐的表情和含着眼泪的眼睛,这让我迅速冷静下来。调整了一下情绪,我拉起彤彤的手,告诉她:“妈妈的手机摔坏了,妈妈很心疼,为了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,彤彤愿意和妈妈一起想办法,玩手机的时候怎么才可以不再让手机摔到地上吗?”
彤彤立刻给我了好几个适合玩手机的地方,也给我演示了正确并牢固的握住手机的方法。经过一翻讨论后,我们最终达成了玩手机正确操作办法。
为了让彤彤真正知道应该如何做,我有对彤彤说:“彤彤说的非常好,彤彤愿意给妈妈演示一遍吗?”就如同每次做角色扮演游戏一样,我们往里面添加了妈妈回家了,彤彤管妈妈要手机的情节,彤彤高高兴兴的进行了演示。
最后,为了巩固效果,我告诉彤彤:“彤彤是个懂事的孩子,妈妈希望看见彤彤以后都可以这样做,如果彤彤做的好,我们就一起贴一个表现好的小贴纸。”从那天开始,彤彤很注意拿手机的方式,做得比我想象的好要好。
三、越小的孩子,提出的要求越需要清晰
彤彤不能正确理解说话声音的大小,几次在一些公众的场合,彤彤大声叫喊经常打扰和引来侧目,每每和彤彤说:“彤彤,小点声音说话”效果总不理想。直到有一 天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是彤彤对这个“小声”的标准不明确,才造成每次都无法实现我的要求。
于是,某天我和彤彤在房间里说话,我告诉彤彤:彤彤试着用妈妈听得 见的声音和妈妈说话,但,同时不能让在客厅的奶奶听见。于是,彤彤实验了好几次,兴奋的问奶奶是否听见她说的话。“大声”“小声”“轻声”我们试验了很多 种声音,并明确了每种声音的定义。从此以后,当我在告诉彤彤:“用妈妈可以听到的声音说话”彤彤会马上很明确的达到我的要求。
四、对结果预防为主,对错误视而不见
当孩子犯错已成为事实,无法改变结果的时候,我大多会选择视而不见,更严禁自己用:“不是很你说过吗?怎么还……”这样的话来批评彤彤,强化对错误的记忆和认识。而是,注意在下次发生之前提前预见,并和彤彤提前约定、说出期望并鼓励她不断改正。
就如彤彤看电视只看一集的要求,我会在每次看电视前与彤彤一起约定看电视的集数;会在彤彤忐忑不安的多看一集的时候选择视而不见;会在彤彤看完多看的一集 自己关闭电视的时候,洋装不知道的问她看了多少集,如果她告诉我不是真实的情况,我会如真的发生一般选择相信她,并表扬自觉的行为。告诉她:“可以自觉关掉电视是一个对自己眼睛负责并自觉的好孩子。”如果她告诉我实情,我也会表扬她,说她是个能够自己主动关电视的自觉的好孩子,如果以后可以遵守约定按时关闭,就更完美了。慢慢的,我发现我再也不担心奶奶会让彤彤多看电视了,因为,奶奶告诉我,彤彤总是自己主动关电视,而我则每次都会大大的表演彤彤,真是个自觉的好孩子。
培养一个习惯和改变一个毛病同样需要时间,前者需要在犯错中总结经验,后者需要在鼓励中不断改进。而,指责仅仅是对现实的抱怨,对孩子行为没有建设性,在 教育中更不会产生任何正能量。彤彤每次乖巧的表现,都是经过很多次错误后完成的,如此的经历,让我渐渐习惯了看着彤彤犯错而微笑,看着彤彤不断进步而欣 喜,走出“指责”既是“教育”的误区,对我来说享受彤彤成长的过程比要求彤彤成长的结果更重要。